东西问·中国学|杨慧林:“中国学”何以是“世界的”?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即将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的500余位学者共为“中国之学”带来“世界视角”。从昔日的古典文献译介到今日的全球对话,世界认识中国的方式何以发生演变?今天构建“中国叙述”又为何需要各国学者共同参与?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接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即将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的500余位学者共为“中国之学”带来“世界视角”。从昔日的古典文献译介到今日的全球对话,世界认识中国的方式何以发生演变?今天构建“中国叙述”又为何需要各国学者共同参与?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接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即将在上海开幕,来自全球的500余位学者共为“中国之学”带来“世界视角”。从昔日的古典文献译介到今日的全球对话,世界认识中国的方式何以发生演变?今天构建“中国叙述”又为何需要各国学者共同参与?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接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数百年来,随着中外文明互鉴的不断拓展,外部世界逐步形成了系统认知中国的专门学术。通过“中国学”这扇学术窗口,中国的知识和文化大规模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如今,中国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与世界的互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在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相连、日益休戚与共的今天,“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金秋十月,浦江之畔,群贤毕至,思想激荡。10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来自全球五大洲的知名学者、智库专家、文化使者等齐聚一堂,以“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为主题,贯通文明脉络与现代化实践,“以学术照见中国,以中国回应
江水泱泱,黄浦江流淌千年文脉;大厦林立,陆家嘴见证中国奇迹。10月13日-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的数百位汉学家、中国通、中国学专家济济一堂,聚焦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通过学术传播与对话,让世界更好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在、奋斗与
今天(10月13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的与会嘉宾走访了上海张江“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上海博物馆东馆等地,沉浸式体验“魔都”的高科技和文化,感受人工智能与文化交融的城市魅力。
历史与当代怎样贯通?西方学界如何讨论中国式现代化?欧洲中国学研究如何增进中欧理解?应邀与会的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Helwig Schmidt-Glintzer),日前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他表示,如果不了解历史,就无法真正读懂当代中国。
传统汉学(Sinology)主要聚焦于古代中国的语言、历史、哲学、文学、宗教等人文学科,强调对经典文本的考据、训诂与翻译,具有浓厚的“书斋式”学术色彩,研究对象多为“文献中的中国”。现代中国学(Chinese Studies)则突破了这一局限,将研究重心转向当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受邀参会的英国知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从海外视角解读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等四大全球倡议,观察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重要意义。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届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协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中国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受邀参会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仲思(Tristan G. Brown)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
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的中国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将于10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举行,受邀参会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张仲思(Tristan G. Brown)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
2023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提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为提炼世界中国学作为历史中国之学与当代中国之学的世界意义与时代价值,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召开之际,环球时报“海外看中国”工作室联合北京外国语
本届大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协办,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上海社会科学院承办。
近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会刊《中国学(中英文)》创刊号发布仪式暨“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中国学发展”学术座谈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需从文明互鉴的高度深入把握中国学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
近日,世界中国学大会会刊《中国学(中英文)》创刊号发布仪式暨“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中国学发展”学术座谈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与会学者一致认为,需从文明互鉴的高度深入把握中国学的独特价值和世界意义。
在全球知识生产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核心任务。这一体系不仅关乎学术话语权的重塑,也关系国家形象的传播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独特智慧与方案。以下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路径四个维度
在全球知识生产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构建世界中国学自主知识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影响力的核心任务。这一体系不仅关乎学术话语权的重塑,也关系国家形象的传播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贡献的独特智慧与方案。以下从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与实践路径四个维度
9月26日,《中国学(中英文)》创刊号发布仪式暨“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中国学发展”学术座谈会在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举行。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陈怡群出席并为《中国学(中英文)》创刊号揭幕。发布会由上海社会科